VS使用调试技巧与记忆递归
文章目录
1. 什么是bug
- bug本意是“昆虫”或“虫子”,现在⼀般是指在电脑系统或程序中,隐藏着的⼀些未被发现的缺陷或问题,简称程序漏洞。
-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这个——一只臭虫的故事
2. 什么是调试(debug)
- 当我们发现程序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,那下⼀步就是找到问题,并修复问题。
- 这个找问题的过程叫称为调试,英文叫 debug (消灭bug)的意思。
- 调试⼀个程序,⾸先是承认出现了问题,然后通过各种⼿段去定位问题的位置,可能是逐过程的调试,也可能是隔离和屏蔽代码的⽅式,找到问题所的位置,然后确定错误产⽣的原因,再修复代码,重新测试。
3. debug和release
- 在VS上编写代码的时候,就能看到有 debug 和 release 两个选项,分别是什么意思呢?
3.1 debug和release的区别
- Debug 通常称为调试版本,它包含调试信息,并且不作任何优化,便于程序员调试程序;程序员在写代码的时候,需要经常性的调试代码,就将这⾥设置为 debug ,这样编译产⽣的是debug 版本的可执行程序,其中包含调试信息,是可以直接调试的。
- Release 称为发布版本,它往往是进行了各种优化,使得程序在代码大小和运行速度上都是最优的,以便用户很好地使用。当程序员写完代码,测试再对程序进行测试,直到程序的质量符合交付给用户使用的标准,这个时候就会设置为 release ,编译产⽣的就是 release 版本的可执用程序,这个版本是用户使用的,无需包含调试信息等。
- 所以,简单来说,debug 包含了调试的功能,是用来给程序员调试代码的,
- 而 release 没有包含调试功能,是给用户玩的
4. VS调试快捷键
- 在调试之前首先要改成 debug 模式,接着进行才能进行之后的操作
- F9:创建断点和取消断点。 断点的作用是可以在程序的任意位置设置断点,打上断点就可以使得程序执行到想要的位置暂定执行,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使行 F10,F11 这些快捷键,观察代码的执行细节。
条件断点:满足这个条件,才触发断点
- F5:启动调试。经常配合 F9 一起使用
- F10:逐过程。通常⽤来处理⼀个过程,⼀个过程可以是⼀次函数调用,或者是⼀条语句。
- F11:逐语句。就是每次都执用⼀条语句,但是这个快捷键可以使我们的执用逻辑进⼊函数内部。在函数调用的地方,想进⼊函数观察细节,必须使用F11,如果使用F10,直接完成函数用。
- CTRL+F5:开始执行不调试。如果你想让程序直接运行起来而不调试就可以直接使用。
- 更多得快捷键可以参考这一篇博客——VS快捷键
5. 监视和内存的观察
- 在调试的过程中我们,如果要观察代码执行过程中,上下文环境中的变量的值,有哪些方法呢?这些观察的前提条件⼀定是开始调试后观察,比如以下代码:
#include <stdio.h>
int main()
{
int arr[10] = { 0 };
int num = 100;
char c = 'w';
int i = 0;
for (i = 0; i < 10; i++)
{
arr[i] = i;
}
return 0;
}
5.1监视
- 开始调试后,在菜单栏中【调试】->【窗⼝】->【监视】,打开任意⼀个监视窗口,输⼊想要观察的对象就行。
- 在监视中观察数据:
5.2 内存
- 如果监视窗口看的不够仔细,也是可以观察变量在内存中的存储情况,还是在【调试】->【窗口】->【内存】
- 在内存窗口观察数据:
- 在打开内存窗口后,要在地址栏输⼊:arr,&num,&c,这类地址,就能观察到该地址处的数据。
- 除此之外,在调试的窗口中还有:自动窗口,局部变量,反汇编、寄存器等窗口,自行验证使用⼀下。
6. 调试案例
- 在VS2022、X86、Debug 的环境下,编译器不做任何优化的话,下⾯代码执⾏的结果是啥?
#include <stdio.h>
int main()
{
int i = 0;
int arr[10] = {1,2,3,4,5,6,7,8,9,10};
for(i=0; i<=12; i++)
{
arr[i] = 0;
printf("hehe\n");
}
return 0;
}
- 运行结果是死循环了,这是为什么呢?
7. 编程常见错误
7.1 编译型错误
- 编译型错误⼀般都是语法错误,这类错误⼀般看错误信息就能找到⼀些蛛丝马迹的,双击错误信息也能初步的跳转到代码错误的地方或者附近。编译错误,随着语言的熟练掌握,会越来越少,也容易解决。
7.2 链接型错误
- 看错误提示信息,主要在代码中找到错误信息中的标识符,然后定位问题所在。⼀般是因为
- 标识符不存在
- 拼写错误
- 头文件没包含
- 引用的库不存在
7.3 运行时错误
- 运行时错误,是千变万化的,需要借助调试,逐步定位问题,调试解决的是运行时问题。
8. 记忆递归
- 记忆递归就是对递归的一个优化,比如在用递归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是时候
int Factorial(int n)
{
if(n == 1)
return 1;
return n * f(n - 1);
}
int main()
{
int n, sum;
scanf("%d",&n);
sum = Factorial(n);
printf("%d",sum);
return 0;
}
- 计算 f(6) 时:
- 我们可以看到 f(4) 和 f(3) 被重复计算了很多次,这样就既浪费了空间又降低了效率
- 那么记忆递归的思想就是当 f(n) 被计算过后就存放在一个数组中,当又需要计算 f(n) 的时候,就直接调用数组就行,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计算效率
8.2 怎么实现
- 代码如下:
#include <stdio.h>
int digui(int n, int arr[])
{
if (arr[n] != 0 || n == 0)
{
return arr[n];
}
else
{
return arr[n] = digui(n - 1, arr) + digui(n - 2, arr);
}
}
int main()
{
int arr[1000] = { 0 };
int n = 0;
arr[1] = 1;
arr[2] = 1;
while (scanf("%d", &n) != EOF)
{
int sum = digui(n, arr);
printf("%d\n", sum);
}
return 0;
}
最后,
恭喜你又遥遥领先了别人!